豐原慈濟宮追尋豐原消失的木業足跡 文/林豐田

引言―豐葦原中國
豐原舊名葫蘆墩,是一座背靠八仙山與大雪山的山城。葫蘆墩圳是這座城市的母親之河,引大甲溪豐沛水源深入城市的肌理,支撐起豐原阡陌起伏的肥沃稻田,出產的葫蘆墩米還曾為日本天皇御用米。

現代「豐原」這個名稱來自日本傳說中的「葦原中國」,葦原中國是日本古老神話中介於高天原與根堅州國之間的人間世界,在日本最早的歷史書籍《古事記》裡面寫作豐葦原中國(豊葦原中国)[1]。

在日治初期,豐原基本上延續葫蘆墩這個稱呼,直到西元1920年台灣總督府修改地方體制,由廳制改州制時,方截取豐葦原中國的豐、原二字,成為本地的新稱呼,象徵豐原稻米糧食物產豐饒[2]。

溫和的氣候與乾淨豐沛的水源使得當地有了著名的葫蘆墩米,而背靠著的中央山脈則注定豐原的發展歷史與木材產業有非常深刻的羈絆。

一、消失的儲木池
在相機還不普及的年代,畫家是最忠實的鏡頭,抓取當代時空中最讓他感動的那道光線,揉碎後用力糊在紙上。

楊啓東是豐原著名的畫家之一,在他繪畫生涯的早期階段,以客觀、理性的角度刻畫視覺對象為主,使用不透明水彩進行描繪,筆觸質樸、厚實、色彩鮮明。

與他的老師石川欽一郎一樣,楊啓東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有深厚的人文關懷,作畫題材包含豐原附近田園風光、廟宇、街道……以及儲木池。

楊啓東 貯材池風景

楊啓東在西元1930與1938年分別畫了
〈貯材池風景〉與〈黃昏的貯材池〉[3],畫家以其客觀的視角,從眼前豐滿的景致中淬鍊出遠方依偎的山、溫柔沉靜的水與中間錯落的房舍、聚散隨意卻厚實沉重的木頭,豐原昔日木材產業的盛景躍然畫紙上。

儲木池其實就是一大片水池,山間砍伐下來的木材會被運到池中儲存。

木材保存在水中有幾點好處:其一,保濕,不會因為逐漸失去水分而龜裂使得賣相變差,甚至導致結構脆弱;其二,存放在水中的木材與空氣的接觸面減少,能有效防止發霉、蟲蛀等狀況。

當然,以儲木池存放木材也要看樹種的,當時主要砍伐的紅檜、扁柏都有豐富樹脂保護,能防止水分持續深入木材內部造成腐爛。在適當維護下,池中的木材甚至可以存放在水中十至二十年。

如今,豐原的儲木池早在西元1980年前後填平,像往昔時空中泛起的漣漪,不留一絲痕跡;取而代之的是西元1995年開始興建,縣市合併前的臺中縣政府大樓―陽明大樓[4]。

豐原陽明大樓

 

二、消失的五分車
日明治44年(西元1911年)10月6日,日軍第一部隊長宇一郎在中部山區進行理番工作時,發現了一座標高7998日尺(約2424公尺)的高山,由於相當接近8000日尺,取日語諧音名為「八仙山」,日後成為日治時期台灣著名的三大林場之一[5]。

豐原貯木池

伐木本來就是危險的職業,更何況要在台灣坡體極為陡峭的崇山峻嶺間進行,除了地形帶來的風險,還必須解決木材運輸的困難以及山中原住民的威脅。因此在清領時期,台灣僅有少部分木材使用低海拔處的樟木,其餘主要木材仍然由福建進口,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巡撫劉銘傳動工興建的台灣鐵路,木材便來自上海[5]。

隨著山區理番工作大致完成,總督府在大正4年(西元1915年)設立營林局,專責開發台灣三大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

最一開始的運輸流程,從位於佳保台(今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八仙山出張所出來的木材,首先運至設有伐木事務所的石岡庄土牛
(今和盛村)儲木場。後來為了降低伐木成本,八仙山林場開始規劃以鐵道取代自然力、獸力或人力的運輸過程。日本大正13年(西元1924年)營林所在豐原徵地興建儲木池與儲木場,台中輕鐵株式會社也將原本土牛至豐原間的輕便軌道改為五分車。

五分車火車

日本政府來台之初所採用的輕便軌道,主要訴求為拆裝方便,更適應地形,因此多使用較小的台車與較輕的軌條,當然軌距也相應縮短。而後來糖鐵與林鐵的運輸系統多半採用762公釐的軌距,寬度約為國際標準軌距(1435公釐)的一半,因此俗稱「五分車」。

石岡往豐原的五分車也在西元1924年稍晚開始辦理客貨運輸,後來成為石岡地區居民重要的聯外工具,這條路線一直經營到八仙山林場開發殆盡,轉開發大雪山林場,並在民國43年(西元1954年)改以公路運輸為主,最後在民國50年(西元1961年)遭到拆除[5]。

如今石岡五分車軌已不復見,但三十年來圍繞其間的生活印記依然牢牢刻畫在經歷五分車時期的石岡居民腦海中:孩童追著火車抽甘蔗、趁火車更換機頭偷鏟樹皮回家燒柴,還有搭車通勤、到豐原市區買賣的日子……太多太多記憶轟鳴如五分車,卻空蕩似如今已無車軌的林蔭道。

三、消失的美國仔會社
儲木場從石岡土牛移往豐原後,林業運載系統完備,年產量(搬出材積量)增加5.5倍強,且利於在豐原轉接縱貫鐵路,使豐原成為當時重要的木材集散地。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總督府營林所在今豐原區南陽路設置臺中出張所。今天的陽明大樓附近還完整保留當時供日本人及長官住宿的第一招待所: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二戰後成為豐原林務局宿舍群[6]。

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

陽明大樓附近的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 豐原區南陽路逸仙莊70號

圍繞著木材原料,帶起豐原裁木、車床、紙業,以及獨特的漆器等產業。漆器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其主要胎體就是木頭。因此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台中州政府聘中山公先生為校長,設立「台中市立工藝傳習所」,所內設置漆工與木工兩個科目,漆器技術開始在台灣傳習。後來漆器產業蓬勃發展,豐原地區直接、間接從事漆器生產的工廠達30~40家,賺進大量外匯。

木製沙拉碗

時間來到民國54年(西元1965年),一對猶太裔美國人兄弟在當時的豐原鎮水源路投資設立「米爾帕赫羅木工藝股份有限公司」(Milbern Heller Woodcraft Co.,Ltd.),哥哥Miltan Heller是常務董事,弟弟Bernie為董事長,豐原人稱:美國仔會社木製沙拉碗在美國非常受歡迎,在兩兄弟的美國連鎖商場銷量極佳,因向日本採購木製漆器利潤空間很小,便來到木材產量豐富,工資低廉的台灣設廠,打算自己生產。

西元1951到1965年美援時期,國民政府每年自華府得到約一億美元的貸款,兄弟倆利用美援與嘉義高工的家具木工科建教合作,設立實習工廠提供「美國仔會社」培訓員工。由於此時阿里山林場已開始禁伐,便將原班人馬搬到豐原來。此時的八仙山林場也早已沒落,轉由大雪山林場提供大量木材原料。

米爾帕赫羅公司是當時豐原地區最具規模的木器製造廠,廠內還引進了日本會津式車床機,生產快速且精準,最多時員工總人數來到一千多人,分成三班操作,產品以木製食器為主,全部銷往美國[7]。

豐原

盛極一時的米爾帕赫羅公司便位於現在豐原高中大門的右前方,如今也已不復見。

楊啓東 黃昏的貯材池

終―黃昏的貯材池
有東昇旭日,必然伴隨西落黃昏。
楊啓東前後兩幅描寫豐原儲木池風景的畫,見證此地曾經的木業風光。兩幅畫構圖相似,但相較起第一幅,西元1938年的〈黃昏的貯材池〉畫面更加豐滿、意象更加深遠:黃昏之際,池水倒映遠山近影,金色的陽光一味地溫暖卻並不炎熱,水面聚散隨意的木材一如人生離合,盛世金黃卻已薄黑夜,似早已透漏豐原林木產業盛極而歇的將來。

但畫裡沒說的是:曾經輝煌無比的過去在現實中竟大多杳然無跡,只能在記憶、文字與少數畫面中及時追尋。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葦原中國
[2]維基百科―豐原區
[3]鄭芳和 勇者‧精進‧楊啓東 2016 國立臺灣美術館
[4]維基百科―臺中市政府陽明大樓
[5]林鐵尋跡:尋找消失的五分車,八仙山森林鐵路 200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6]營林所臺中出張所宿泊所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7]臺灣漆藝文化史 文化部 臺灣漆藝e學院
[8]木製沙拉碗 MUJI 無印良品
[9]Google 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