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慈濟宮從葫蘆墩媽祖宮、中和季與開漳聖王廟 -----淺談清朝中葉的慈濟宮與地方事 圖文/廖啟宗

豐原慈濟宮

葫蘆墩街在歷史上初登場,很快地就由村庄而至商業市集,市區的發展雖受大環境影響,一路上步履蹣跚,但終將在走過十九世紀後,後來居上成重要的城市聚落,匯集本區人文菁華,走出屬於不同的新世界。以豐原慈濟宮為例,歷史軌跡歷歷在目。

豐原慈濟宮最晚於嘉慶六年〈西元1801年〉,從觀音亭更新而來。往後至1895年乙未割台議成,面對臺灣島內的族群分類械鬥與大規模民間起事,發展進程時快時慢的前行。地方仕紳與自組的防衛武力,補足官方治安維護的不足。鄉紳們世世代代的保護著,居住於此的百姓終能安居樂業。

以地方發展史觀察,自神岡塔連溝以西多為泉州府籍移民,塔連溝以東的社口至葫蘆墩,是漳州與客籍的後裔。某些年代彼此楚河漢界般,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各類爭鬥。所以豐原多是原鄉客家與漳洲移民的勢力範圍。

為團結來自不同的漳州人,大家族之間彼此結成姻親,或在事業上交叉持股,鞏固彼此情誼,或以成立神明會的方式,訂立族群間的規則互相約束與支援。漳州人的開發以來自漳州詔安縣的三角呂家為代表,他

們除了組織相同原鄉的中和會,更成立文英會推廣教育,終在同治八年〈1869年〉於葫蘆墩街建開漳聖王廟,推廣社會文教工作,並訂規章每年捐款慈濟宮,為舉辦祭典時的結緣金。

先民渡海來台開墾,篳路籃縷以啟山林,除將草埔地變成農業用地,生產更優質的經濟作物。水圳的興修與維護,天災後的地籍重劃等等,早期常因土地與水利而爭執。官方管理的能力有限,於是民間以相同姓氏或來自相同原鄉者,以各種名義組成團體相互支援。中部地區的移墾先民來自漳州籍者眾。開漳聖王更被尊為保護神,祭祀與興建廟宇是大家共同的願望。

居住在神岡三角村的呂家〈又稱筱雲呂家〉,乾隆36年(1771年)12世渡海來台,大約從1771─1870年的100年間,歷經呂祥省、呂光明、呂世芳至呂炳南等四代經營,主要的發展模式是透過拓墾,經營田產,逐漸透過參與地方祭祀神明會如嘉慶年間的「中和季」至道光年間的「文英社」,擴大其在地方經濟合作組織中的領導地位,以及文教地位。

豐原慈濟宮

呂祥省的第二代呂光明與呂光宗定居神岡三角村,嘉慶至道光年間建築成聚落型民居〈今頂瓦厝〉,呂光明更得到鄉飲大賓尊稱。呂家經由社會層級轉型,經由參加科考成為社會的領導階層。道光咸豐年間,呂世芳透過「呂三光」為名的家族公業,與其弟達芳、含芳持續拓墾,終經營之下,逐漸成為三角仔庄一帶豪戶。呂世芳被推舉為中和季的總理,經營成績數年之內成長明顯,呂家的影響力逐漸伸向葫蘆墩街。此時漳州人居多的葫蘆墩街,雖未有開漳聖王廟,但聖王公的香火在信徒家輪流供俸,聖王公神明會在會員間的規章中,特別明定每年固定捐香油錢若干于慈濟宮,共同成就地方重大神明慶典。

這個年代的媽祖廟坐向是坐北朝南,自嘉慶朝後就疏於修繕,據文獻上說,咸豐三年冬某夜,廟公因煮食不慎的小火,屋頂略受祝融之災而破損。廟宇日常的祭祀開銷,還好有中和季這筆香火錢相助。這情況直到光緒五年,仕紳林振芳入主重建後才寬裕。呂世芳在道光中葉與吳子光一見如故,經此緣分,吳子光先生在慈濟宮留下「明德馨香」匾,為葫蘆墩作育英才無數。

咸豐五年呂世芳卒,其子呂炳南〈字耀初〉克紹箕裘並恢復規模,重光文昌帝君與開漳聖王諸祀典,並延請宿儒講學其間。戴潮春事件後,同治五年呂氏別業〈筱雲山莊〉成。又先是同治三年呂炳南先生主持下,中和季期待的開漳聖王廟于葫蘆墩街開始興築,並設德育軒書塾,為中和季會員專屬。更設有類似獎學金的制度,鼓勵學子努力向學考取功名。日治初期開漳聖王廟被當軍隊駐紮基地,慈濟宮則被充當學校,後有公學校的設立,書〈私〉塾也逐漸在地方教育中退場。

豐原慈濟宮

開漳聖王廟的經營,長期都以筱雲山莊呂家為主,漳州人堅定地團結幫助地方文化普及,仕紳公議及地方事務會議討論與表達,都促使豐原更平和進入現代化中。也因同鄉情誼,霧峰林文察提督與林朝棟道員多

來致敬,林朝棟的撫墾事業以聖王廟附近為老營,有「林大館」經理林家經營的樟腦事業。清同治光緒年間,慈濟宮媽祖廟與開漳聖王廟,成為豐原地區重要信仰中心。1935年〈昭和十年〉墩仔腳大地震後,當局以市街改正〈都市計畫〉為由,兩座廟宇差點都要被拆除,慈濟宮在地方輿論爭取中大部分保留下來,開漳聖王廟則被迫遷移回到三角村,廟宇的某些木石構件成為典雅的裝置。

從中和季到開漳聖王廟,隨時都在照顧葫蘆墩的社會穩定與文化發展,筱雲呂家帶起了文化的風潮,如聖人所教當人口興旺,商業發達後追求精神層面的細膩。時代的推移與都市計劃考量,聖王公廟成為歷史,他對慈濟宮的鼎力支持,成就歷史上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