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張麗俊生平簡介
張麗俊,字升三,號南村,晚號水竹居主人,其宅居稱為<南村草堂>或<水竹居>。因張麗俊號為<南村>,而<草堂>乃當時文人對自己的宅居之謙稱,故稱為<南村草堂>;而<水竹>兩字語出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詩句:穿籬繞舍逶迤,十畝閒居半是池。食飽窗閒新睡後,腳輕竹下獨行時。水能淡性為吾友,竹解虛心是我師。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目覓親知;<居>則為平民之住所,因而稱為<水竹居>,在在顯示出主人淡泊明志氣節。張麗俊(譜系16世)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赤山鄉下灣村
,其為臺灣中部開發先賢,人稱<番仔駙馬>張達京的長兄張達朝(譜系11世)之後裔【圖1】。張升三出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的石岡金星面,幼時即移居葫蘆墩下南坑居住,卒於昭和十六年(1941),享年七十四歲,後葬於豐原鐮仔坑口金崠山雞母孵卵張家祖墳。【圖2】
張麗俊十三歲才正式入塾學習漢文,其老師較著名者有烏牛欄的謝道隆、溝仔墘的魏文華、鄭國琛…等,一直到其二十八歲日本帝國占領台灣為止,前後受漢文教育共十五年之久。其自明治三十二年(1899)七月二日開始就擔任葫蘆墩區下南坑第一保保正:(含上南坑、下南坑、屋牛欄、鐮仔坑口),一直到大正七年(1818)因官司纏身為止,前後共計擔任十九年之久,而在其擔任保正第十七年時,適逢日本領台二十週年,對連續任職滿十五年的保正,當時的臺灣總督安東貞美還賜以木杯為紀念,在當時葫蘆墩地區受此殊榮的還有大湳保保正廖珠清。張麗俊除了擔任保正之外,亦擔任不少其他職務:葫蘆墩區十九保聯合議會議長、葫蘆墩興產信用組合常任理事、富春信託株式會社常任理事、土地整理及林野調查委員、豐原街協議員、水利組合評議員…等職,晚年更在豐原地區利用夜間於各詩社教授漢文多年,讓豐原地區詩文得以延續。明治四十一年(1907),由同窗好友傅錫祺(光緒九年秀才)的引介之下,而成了當時臺灣最富盛名的詩社_櫟社的要員之一,該社由霧峰林癡仙所創建,櫟社成員皆是當時臺灣各地最菁英領導知識份子:鹿港街長陳懷澄、潭仔墘庄長傅錫祺、苑裡庄長陳瑚與陳貫兄弟、霧峰林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林仲衡、臺中區長林耀亭、神岡三角仔筱雲山莊呂厚蓭、呂蘊白、葫蘆墩張麗俊、袁炳修、黃旭東…等人【圖3】。而張麗俊的一生當中,對豐原地區最大的貢獻,應是日治年間,擔任豐原慈濟宮媽祖廟【圖4】正總理的修繕工程,若從大正五年(1916)的籌備期開始算起至昭和十一年(1936)正式落成為止,近二十年漫長的修繕工期,其為慈濟宮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至今仍讓後人敬仰不已,也讓慈濟宮躍居為豐原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其廟內的木作、石作、交趾、剪黏、彩繪、神像與書法聯對,乃為張麗俊敦聘當時勘稱一流匠師之代表傑作,也是中部地區經典藝術殿堂廟宇之一,絕對值得內行人前往探訪。
二.張達朝家譜:頭家厝房
據張麗俊所撰《增編謹修清河郡派稱人房傳下達朝公家譜序》:溯自黃帝之子,少之五子名揮賜姓張,為始祖傳下一三0世祖考千九郎公改稱一世祖,及至六世祖分為天地人三房。侃達梅軒公派下,係稱人房,其傳至十世祖仁在公生有四子,長達朝、次達京、四達標、三達富出嗣,將十一世祖歲進士諱達朝字承祖諡恬睦弼柱公,與胞弟功加守府諱達京字東齊諡英略公,兄弟二人迄雍正甲寅十二年,渡臺灣為開基始祖也。開墾捒東上下堡,開闢大甲溪,創建葫蘆墩圳上下埤,灌溉為水田,勳業爛然,官民被澤,迄乾隆聖主,告厥成功,封達朝公為歲進士,達京公功加守府千總之職,岸裡四社總通事,御賜龍袍至今猶存,此誠為光前裕後之祖也。嗣後達朝公分住頭家厝,建築祖祠聚族而居,收大租納供課,因名為業戶矣,頗稱富盛,曰頭家厝派焉。「頭家厝原名霧林庄,因我祖居焉,諸社蕃佃人言欲往頭家之厝,故因之而為名也」(註1)。明治戊申四十一年四月望日 十六世孫麗俊字生三拜敘。
張麗俊紀念文物館中所典藏,由張麗俊所撰書的頭家厝房《赤山張氏族譜》木匾:<十一世祖考歲進士諱達朝字承祖諡恬睦弼柱公,與胞弟功加守府諱達京字東齋諡英略公,兄弟二人迄雍正甲寅十年渡臺灣為開基始祖也,開墾捒東上下堡,開闢大甲溪創造葫蘆墩圳上下埤灌溉為水田,勳業爛然於官民被澤,迄乾隆聖主告厥成功,封達朝公為歲進士,達京公功加守府千歲之職,岸裡四社總通事,御賜龍袍至今猶存,此誠為光前裕後之祖也,嗣後達朝公分住頭家厝,建築祖祠聚族而居,收大租納供課,因名為業戶矣,頗稱富盛曰頭家厝派焉。(頭家厝原名霧林庄因我祖居焉,請社蕃佃人言欲往頭家之厝,故因之而為名也) 明治戌申四十一年(1908)四月望日 十六世孫張麗俊敬拜。【圖5】
張達朝生於清康熙丁卯(1687)二十三年六月初九日辰時,迄雍正甲寅(1734)年渡臺灣已四十八歲矣,住在頭家厝祠堂聚族而居數十年,後因匪徒屢次強弱相欺,子孫離散,移往台中縣豐原鎮北陽里(葫蘆墩下南坑),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冬,十六世孫麗俊為敦親睦族集會,改築祠堂名為<裕昆堂>,奉祀達朝公祖考妣,至十五世祖考妣之神碑記載焉【圖6】。公於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亥時登仙,享壽七十有七,後改葬在彰化縣快官山石牌坑,酉山卯向兼庚甲分金,與達京公之嫡室共穴,族人稱為雙壙坟【圖7】。祖妣鄭氏孺人諡溫良,生卒年月日未詳,原葬在三十張犁田中(北屯區三光里北屯段162號私有墓地),至大正乙丑十四年(1925)十一月二十四日,十六世孫麗俊照元癸丁分金,修照大坟墓,本欲拾金公骸骨來合葬,勘輿師廖光輝言,坟地吉乃止。公夫妻生時,嗣一子名徳生,後生三子,曰添生、榮生、興生(註2)。
三.張麗俊家族房
何燕為張麗俊之元配,於同治十一年(1872)出生於犁頭店(南屯)溝仔墘庄,父親何美,母親林棗,排行長女。由《水竹居主人日記》中記載可知其弟有:何正元、何河南、河江、河朝永、何察,可說是男多女少的舊傳統家庭。何燕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時年十八歲,與當時居住於葫蘆墩下南坑,當時仍在茂才李瀾章處接受漢文教育的張麗俊結婚;其與張麗俊結婚至大正二年(1912)為止共23年間,生下了十一男五女,但因男幼殤五人、女幼殤一人,共存六男(清漣、世藩、世垣、世屏、世翰、世城)、四女(彩鸞、彩娥、彩淑、彩鶴)。何燕卒於日治昭和七年(1932),享年六十一歲,當時出殯葬禮的喪壇擺設,全部皆由張麗俊的意志下所主導完成,可說是非常的風光(註3),原葬於豐原舊塚埔(註4),後於民國五
十九年遷葬於鐮仔坑口金崠山;如今其與張麗俊的遺照,掛留在南村草堂的二樓祖廳牆面兩側,相片上尚有當時張麗俊為何燕所題的詩句:生平婦道頗能諳,三五胎存十女男,竊把齊眉孟光比,稚孫膝繞歌兮甘。而此相片是當時張麗俊請豐原張鳳德寫真館所拍攝(註5)。另外中央研究院許雪姬教授於《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文集》中,稱其為<隱而不顯的妻子>,為何燕生活在日治時期傳統家庭下女性的命格,下了最好的註解。
四.昔與今之南村草堂:
<南村草堂>為葫蘆墩下南坑第一保保正張麗俊的宅居【圖8】,建立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冬【圖9】;後於民國五十一(1962)年間拆除,改築為一樓磚造型式;若據2003年11月18日訪談張麗俊之孫張德懋(譜系十八世),及其所手繪的原南村草堂三合院圖面來看,可知最初期為正身前後兩堂,左右各二條橫屋之格局,前有庭院花園,並以磚造圍牆與外分隔,圍牆外面有座以石頭所砌造的半月池,庭院正中央有條磚造路直通院外,四周並植有茶花、桂花、夜合、荔枝樹;兩堂之間亦種有龍眼樹、梨樹、榕樹,後方竹圍左右兩側,還有設有兩座小水池,以調節進出合院之水路【圖10】。中央正堂門額書<南村草堂>,左門板雕刻<青錢世澤>、右門板雕刻<金鑑家聲>字樣,訴說著張姓先祖的不凡功德。故依傳統倫理排序,張麗俊之兄長張金池居龍爿,張麗俊則住虎爿,而張麗俊就是在此處書寫《水竹居主人日記》,至今檜木書桌、椅子及毛筆等都還完整地保存著。
南村草堂直到民國八十一年(1992)再由張麗俊之孫張德懋(譜系18世),依其父張世藩(譜系17世,台北工業學校畢業)所設計的藍圖為基礎,再興建為融合中日綜合型式的RC磚造二樓格局,而成為如今所見建築主體;雖歷經民國八十八年(1999)的九二一大地震之洗禮,僅宅前紅磚所砌造的圍牆輕微受損,如今觀之仍有濃濃的東洋日本味,且仍保持原樣實屬不易【圖11】。
五.臺中縣作家之屋第一號
作家之屋成立之最初構思,為沿自於國外的先進國家,其把較為著名之文學作家、詩人或藝術家之故居,經整修之後成立紀念館,再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而成為當地的文化資源觀光景點,以凸顯在地的文化特色,故當時的臺中縣文化局,亦仿效欲設立<作家之屋>,更祈望將縣籍的文人作家故宅居、文物及文獻等資料能完善的保存,以共饗重視此區域的民眾。而臺中縣由清末、日治時期乃至現代,在文學領域之人才濟濟,在當時臺中縣文化局的精心勘查之下即發現,臺中縣縣籍作家宅居,不是已拆除、轉售,便是家人根本無意願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而加以拒絕,但文化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在當時仍是豐原市的愛國街上,發現了櫟社詩人張麗俊的宅居及日治時期的文獻資料,其後人仍精心完善的保存,讓當時承辦的文化局雀躍不已。(註6)
民國九十年(2001)六月二十五日,當時的臺中縣長廖永來與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郁秀偕同張麗俊之孫張德懋,共同為原張家所立的<張麗俊紀念文物館>,更名為<臺中縣作家之屋第一號>,並正式揭牌啟用,儀式過程簡單隆重,且深具文化歷史意義(註7)【圖12】。臺中縣、市民國一百年(2011)合併成大台中市之前,<臺中縣第作家之屋第二號>,亦無出現,也因此<臺中縣作家之屋第一號>這稱謂成為了絕響!
南村草堂前方的廣大的<升三公園>種植頗多的綠意盎然植栽,近期族人把2015年間當時張麗俊所撰書的<溪湖永安宮>運回的多對石柱,矗立於公園一隅,為園區增添文不少化氣息,散步其間彷彿是世外桃源般幸福無比,也是張家族人對先人尊敬懷念的另一種表現!
六.南村草堂張麗俊墨寶
1.南村草堂一樓門口:門額<南村草堂>。門聯:玉宇風清堂北樁萱並茂,瓊林日暖陔南蘭桂增華。
2.南村草堂二樓門口:玉宇清風堂上萱花呈晚茂,瓊林日暖堦前桂子發春華。
3.南村草堂一樓客廳:中堂<升三>。聯對:滿庭蘭桂高人士,十畝桑麻處士家。
4.南村草堂一樓客廳:昭和三年 <勤補拙>、<儉養廉> 張麗俊書。【圖13.圖14】
5.南村草堂二樓祖廳:張麗俊像 <拙本南村一野人,學宗孔孟歲週辰,兒孫滿眼妻偕老、因寫 盧山真面目>。
6.南村草堂祖廳:何燕像<生平婦道頗能諳,三五胎存十女男竊把齊眉孟光比,稚孫繞膝欲分甘>。
7.升三公園:<大正八年 已未季秋>、<下南坑庄 一仝修造>石碑
8.張麗俊紀念文物館:
a.<明治三十一年 水竹居 張麗俊書>木匾。
b.<昭和三年 南村草堂 張麗俊書>木匾。
c.<金鑑家聲>舊南村草堂虎爿門板門板
d.赤山張氏族譜木匾:十一世祖考歲進士諱達朝字承祖諡恬睦弼柱公,與胞弟功加守府諱達京字東齋諡英略公,兄弟二人迄雍正甲寅十年渡臺灣為開基始祖也,開墾捒東上下堡,開闢大甲溪創造葫蘆墩圳上下埤灌溉為水田,勳業爛然於官民被澤,迄乾隆聖主告厥成功,封達朝公為歲進士,達京公功加守府千歲之職,岸裡四社總通事,御賜龍袍至今猶存,此誠為光前裕後之祖也,嗣後達朝公分住頭家厝,建築祖祠聚族而居,收大租納供課,因名為業戶矣,頗稱富盛曰頭家厝派焉。(頭家厝原名霧林庄因我祖居焉,請社蕃佃人言欲往頭家之厝,故因之而為名也) 明治戌申四十一年(1908)四月望日十六世孫張麗俊敬拜。
七.水竹居主人日記
張麗俊留給世人的另一項重要文化資產,應屬他用毛筆小楷所謄寫的《水竹居主人日記》,故又稱為<南村日誌>,其書寫日期從明治三十九年(1906)一月一日~昭和十二年(1937)二月四日止,共計三十一年之久,現今日記原稿剩存28冊(一冊已遺失),日記筆跡端整秀麗且錯字極少,可見其書寫功力不僅深厚,耐心與意力更是非凡(註7)【圖15】。日記內以日本年號、中國年號並用,並以農曆一年裝釘成一冊;每頁畫有11行,直到昭和三年(1928)則印製<張麗俊記事簿>等字於折頁上。日記其中缺少了1911年1月30日~1912年2月17日、1922年、1月28日~1923年2月15日;至於大正七、八、九年因繫獄及其他因素,內容較不完整,故僅裝釘成一冊(註8)。
民國八十六(1997)年間,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許雪姬博士及多位學者,經由地方耆老游禮欉的引介下尋獲《水竹居主人日記》,後經張麗俊之孫張德懋及族人們之同意下,於民國八十八年~民國九十三年(1999~2004)以五年的時間,與台中縣文化局共同合作下,將張麗俊的《水竹居主人日記》加以編纂、解說並編印成十大巨冊出版;據當時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的許雪姬教授所言:《水竹居主人日記》所載之要點,和霧峰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等量齊觀,是臺灣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日記,內容主要概有:家族史、宗教活動、地方產業、生活史、公共為衛生、民變史..等史料;另外在政治社會運動史、文學史、保甲制度史日記所記載,保存了豐原在地性的各項活動內容,張麗俊以保正、詩人等身分記錄了當時狀況,成台灣史研究最重要的日記之一(註9)。而其日記內容早在出版前,已成為約二十幾位博、碩士論文中所引用的最佳佐證之文獻,是研究臺灣日治時期 史及葫蘆墩史不可惑缺的重要文獻,更是張麗俊紀念文物館之鎮館之寶。(註10)
八.南村草堂文史小組及感懷
由豐原市中陽里社區父母成長協會舉辦「豐原中陽里社區田野調查與影像記錄(二)」之課程,而田野調查課程共分為六大主題:1.木材行的興衰史2.中陽里茶藝館3.南陽國小的演變史4.聚星觀百姓公廟5.中陽公園6.南村草堂。而此六大單元田野調查影像記錄,期限為三個月,也因「南村草堂」單元中大部份的學員較陌生,且其範圍也可能比較廣闊,故在大家都自選分組完後,只剩下「南村草堂」單元無人分配,也就很自然地,由原在山線公民大學上「豐原土地公調查」人員分配在同組上,成員王陸森、吳典玲、陳壬沼、劉麗玲、及父母成長學會理事廖巧玉共五人成為一組,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九月正式成軍,名為「南村草堂文史小組」。【圖16】
<南村草堂>這個名字,在未接觸之前,自已亦曾從文化中心之DM中得知,但印象亦相當模糊,也有友人居住在南陽國小附近,其在此已住了十多年,但每當我問及此名稱時,其回答曰:「莫宰羊」,又問及年輕族群時,其只知有「江青草堂」茶藝館,而不知「南村草堂」為何物?由此可知甚至是在地的豐原人,對它仍是非常的陌生。
在「南村草堂文史小組」多次和南村草堂的「張麗俊紀念文物館」館長張正魁(張升三曾孫)的懇訪與接觸下,其接受小組成員熱誠感召,也加入「南村草堂文史小組」團隊,而成為最有力的一員,而後到了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底,單元資料截止日期,六大主題單元也都陸續出爐,一一交成績單,而「南村草堂」之單元也因期限過於倉促,而只粗草的整理出概略的資料,而此書原暫訂書名為「典藏中陽」,唯不知何故,當時此書尚未出刊,頗感可惜。
「南村草堂文史小組」在此期間發現「張麗俊紀念文物館」內所典藏的文物、文獻及其鎮館之寶的《水竹居主人日記》所載之內容,實在是超乎成員想像的豐富,且範圍相當龐大,故在「南村文史小組」全體成員的協商下,決定再延續南村草堂的文史調查整理使命。
「南村草堂文史小組」從民國九十三年
(2004)六月起至民國九十九年三月止,成員皆於每星期二晚上19:30~21:30,集合於「張麗俊紀念文物館」或「升三五金行」,其工作內容除了南村草堂內之文物文獻說明、升三詩集彙整、升三與櫟社、老照片整理說明、南村草堂相關人物耆老訪談,張麗俊的碑匾聯彙整,及參與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等重要事項外,另亦帶領小組成員參訪臺灣各地古蹟及歷史景點。
「南村草堂文史小組」成員在約六年多的歲月中,這期間歷經張正魁的長女訂婚、長子娶媳婦、吳典玲生次女、王陸森喪母等各種人生重要歷程,大家更集思廣益,無我無私每人皆把自已所長及所獲得之相關資訊,都樂於拿出和成員們共同分享與成長,這也是「南村草堂文史小組」能夠持續這麼久的原因之一,在小組成員皆有屬於自已的家庭及工作之外,大家都儘量一星期中騰出一個晚上的時間聚集討論,使用的時間實際上可謂很短,但大家都在有限的時間下,盡力完成自已所負責的功課,但在成員努力的背後,若無家屬們通力的配合與鼓勵,「南村草堂文史小組」絕難成氣候。
今在此要感謝的人很多,如指導師長吳成偉老師、陳炎正老師、羅隆錚老師、張德懋先生、張德重先生、許雪姬教授、郭雙富理事長、邵東亮理事長、陳麗娜老師、黃成中館長、羅文祥老師等人的不嗇指導與斧正。最後要感謝的是「南村草堂文史小組」的成員之一,亦是張麗俊的曾孫也是「張麗俊紀念文物館」的館長、升三五金行的負責人張正魁先生,其雖然在豪門大家庭長大,但並無富豪人家子弟的傲氣,就如同鄰家兄弟一般平易近人,因有其大力的協助,而使得小組得以順利進行,在每次小組聚會時,其夫人劉秀美女士,總會笑容滿面倒茶表示歡迎,使人心中倍感溫馨。第二位成員為當時職於台中市中山醫學大學及台中縣豐原文化中心資深義工吳典玲女士,其對文化工作無私的付出早已多年,雖已是二個小孩的媽媽,但在其先生的支持下,對文史工作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的奉獻,期間有關電腦資訊作業幾乎都是由她完成。第三位成員廖巧玉女士,當時為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理事、豐原市鎌村里社造員的其亦也是兩個小孩的母親,她也是在其先生的讚同下,對社區及其它公益活動,更是不遺餘力的參與。第四位成員即是召集人的我,當時曾是擔任台中縣民俗文物協會第五、六屆理事及台中縣文化推廣協會第三、四屆理事,多年前在家內賴雪圓的鼓勵下,參與民俗、文物、古蹟等多項文化活動,雖然她說自已對這一方面一竅不通,但總會默默地陪著我,走遍台灣各個鄉鎮腳落的文化古蹟與歷史景點。
「南村草堂文史小組」成員,既非專家也不是學者,只是對文史工作有一份熱誠和興趣的一群伙伴罷了,故整理文史資料成冊時,因學識有限,內容定有很多錯誤與遺漏,祈望前輩們不吝給予斧正及指導。於此我們感謝張麗俊先生能夠留下這麼多的文化資產,其後代子孫亦能妥善保管這些文物,使我們後學者得以從中獲得更大的文化知識,自已暗忖著,冥冥之中定有張麗俊仙仔在天之靈暗助神力,但「南村草堂文史小組」秉持著「做就對了」及「笨鳥先飛」的信念宗旨,其餘則交由老天決定。
註釋:
註1.《張廖簡氏族譜》,張廖簡氏族譜編修委員會,民國48年初版,民國54年第15版,頁1。
註2:同註1,頁2之1。
註3:張麗俊撰,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第九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中縣文化局,民國93年11月出版,182頁。
註4:同註3,第九冊.364、第十冊.25頁。
註5:張麗俊撰,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說,《水竹居主人日記.第七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中縣文化局,民國93年1月出版,382頁。
註6.<中國時報>中部版,2001年6月26日鮮明豐原報導。
註7.呂英俊,《中縣文獻 第六期》,許雪姬撰,張麗俊先生《水竹居主人日記的史料價值》,臺中縣縣政府,1998 年元月,頁1。
註8.同註7,頁5。
註9.同註7,頁18。
註10.王見川等人著,《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沿討會論文集》,臺中縣文化局編印,2005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