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慈濟宮跟隨媽祖的足跡拜訪春天 淺談癸卯年豐原慈濟宮媽祖下鄉之溪底庄 圖文/廖啟宗

豐原慈濟宮

神岡順天宮正殿神龕,主祀七府大人併祀青山尊王,為移墾先民的原鄉信仰神,並示其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美德。

原慈濟宮媽祖神恩廣被,帶領信徒平安走過疫情陰霾,壬寅年開始遶境範圍更加擴大,恩德更普及於豐原區。行程上的巧合,剛好依著豐原開發的順序,連綿不斷的接續。媽祖信仰三百年,賜福這片土地居住者樂利安康,迎接新世代的起點。

壬寅年媽祖聖誕「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她帶著大家走過八寶圳與葫蘆墩圳灌溉區,一路上盡是美麗的田野風光,道不盡千般旖旎鄉土風情,神恩普照大地。

等待再出發的日子終於來到,癸卯年媽祖再次帶領大家春遊去,行程從豐原大湳、西湳向神岡豐洲地區駐駕,然後從三村里返回慈濟宮安座。這次行程特別的是加入神岡區豐洲地區,一個人文匯萃有故事的好地方,本文將簡單介紹豐原慈濟宮與豐洲地區的緣起,及開發史上惕勵人心的故事。

神岡豐洲地區位處大甲溪南岸的浮覆地前緣,清朝開發初期統稱為溪底庄。豐洲里稱又後寮庄、神州里舊時又稱為後壁厝。雨季時全力抗洪,冬季則迎著凜冽寒風,民風堅毅樸實自成一格。神州里的民居建築,以「虎尾寮」建築群最能代表其精神。從歷史與開發的角度,一窺這片土地之美,與人民的勤誠務實的家風。

豐洲地區今在行政區上分為豐洲、溪州、神州三里。早期因耕地不多,是為平埔族岸裡大社及所屬阿勞社等的魚獵區,漢人進入開墾遲至清乾隆朝中晚期,佃戶自成守護家族安全而成的散村,至今留下許多紀念性的老地名,如中寮、後寮等。地理學上屬大甲溪的河階地,上層河階有葫蘆墩圳的浮圳支線,水量充足時可提供本區灌溉之用。從舊地名研究,與早期開發息息相關,血緣與地緣關係密切,見證本區移墾社會一大特色。

道光三年〈1823年〉〈註:葫蘆墩圳興建一百年後〉,下溪洲圳興工,由後壁厝陳天來、陳佳、陳漢、陳策、陳薦等五兄弟〈墾號「陳五協」〉,共同出資一千六百兩銀開鑿,越三年而成,灌溉農田約二百甲〔註〕。陳天來將這片土地的豐饒富庶佳音帶回大陸原鄉,並招請鄉親父老一同前來開墾,一時間本區人口增加迅速,各散村之間互助團結民生樂利。

回顧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陳歡由祖籍地泉州府惠安縣上宅,迎請七府大人與青山王神尊香火渡海來台。陳歡初在岸裡社幫傭,七府大人與青山王香火暫居岸裡社內,嘉慶年間其後裔在今「順天宮」附近開發與定居,並同祀七府大人與青山王香火,以示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美德。民國76年倡議修建廟宇,民國88年落成,重閣飛簷、巍峨壯觀。

相傳:七府大人與青山王同為惠安人之鄉土之神,至今惠安縣城尚有七府大人生祠。守護鄉民對土地開墾,與大自然最嚴厲的挑戰。本區陳姓為旺族,除「陳五協」還有另一支脈:「濟陽堂」係陳皮蔡骨支流派,祖籍詔安縣,來台後在此建基業,1935年大地震後,祖厝重修三合院大瓦厝,今因都市計劃易地改築,是地方上士農工商有傑出專業貢獻的仕紳。

豐原慈濟宮

豐洲地區的開發,受限於地形多向豐原區往來商賈民生,兩地區人民往來頻繁熱烈。約在清末時期,地方上發生「牛瘟」,農民的生產與家計受到非常大影響,居民深為所苦。以當時的條件只能向神明請求幫忙。鄉民沿大甲溪上行,在石岡恭請關聖帝居為主神,並請葫蘆墩慈濟宮媽祖及神岡順濟宮、社口萬興宮等各地媽祖神尊前往遶境,牛瘟疫情得到迅速緩解,地方農業產值增加,民生樂利。慈濟宮媽祖神庥庇護為每年必前往的行程。居民請關聖帝君香火駐蹕是為「大明宮」,民國四十七年暢議建廟,民國八十一年改建完成,廟貌精美壯觀,成為本區三里主要庄頭廟。

豐原慈濟宮

豐洲地區居民感念眾神為解及時牛瘟疫情,每年春節後擇吉來恭請慈濟宮天上聖母,與庄頭上各地神尊前往遶境賜福。民國七十七年〈戊辰年〉豐原慈濟宮管理委員會,由主任委員郭石來先生代表致贈「神恩廣被」匾,見證媽祖慈悲神庥廣大,祝福兩地民眾幸福安康。近年來逐漸由農業轉型為工業,並成立豐洲工業園區,帶動地方經濟民生的躍進。今年媽祖得平安賜福遶境,慈濟宮管理委員會與豐洲地方仕紳討論,決定以配合明年百年建醮活動為主,向信徒宣告迎媽祖遶境賜福的佳音,並祝福兩區的人民都能得到庇蔭,民生富足樂利。

豐原慈濟宮

春天的豐洲地區,溪底庄的勤誠樸實民風依舊,工業的腳步帶領大家前進。大明宮關聖帝君除牛瘟與順天宮七府大人的傳奇,期待傳統與現代在媽祖下鄉活動中,地方和諧平安。


〔註〕下溪洲埤圳之主權一再移轉,至清領末期上埤、下埤及下溪洲圳,主權悉歸阿罩霧林烈堂等八人之所有。明治35年(1902年),此三圳合併稱為「葫蘆墩圳」,成立公共埤圳組合併收買歸公,此乃葫蘆墩圳主權變動之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