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慈濟宮歷史建築與古蹟修復觀點分享 文/翁瑄孺

豐原慈濟宮

在我的家鄉豐原有間香火頂盛的媽祖廟,但我從小到大去過的次數屈指可數。近期卻因為研究之故,有機會深入了解其歷史故事,僅僅一年的造訪次數早已超越過去二十年的次數,也令筆者更為深思廟宇彩繪故事的功能問題。

廟宇彩繪跟教堂彩繪一樣,當它失去文化傳承或教化意義時,就僅剩裝飾意涵或者增加廟宇的莊嚴與神聖感而已,就好像穿著昂貴衣料卻無文化性可言的貴婦般,僅止於皮相,遠觀可也,沒多久也就乏味了!但我相信,所有的人、事、物均有其獨特的歷史與故事,只是自己選擇要不要去發掘而已!

當我愈了解豐原的媽祖廟,就越能欣賞體會她的美。從廟宇彩繪進而深入理解台灣古蹟保存與修復的困境,並且發現廟宇彩繪保存或者創新的矛盾。

當一間屬於歷史建築而非古蹟的廟宇,其建築本身、古物存留的決定權在於廟方,基於各種複雜的因素,導致有些值得保留的工藝因此遺失。再者,廟宇彩繪因隨長時間的空氣接觸而剝落,灰塵累積及線香燻油的影響而損壞,在廟宇建築工藝中視為消耗品,導致許多彩繪無法保存。到底是要修復或者重繪,變成各界爭議的一大問題。

站在大多數廟方的立場,廟宇的興旺與否直接呈現在廟宇的建築上,所以屋頂堆砌越來越高,剪黏作品層層疊加導致屋頂還重於屋身是台灣各地寺廟的奇特現象。至於廟中經過歲月痕跡而逐漸剝落的彩繪作品,許多廟方會選擇重繪而突顯其富麗堂皇,尤如一般民宅逢新年的牆壁油漆一般,許多廟宇並無保留舊有木料建築或老彩繪的觀念。也就是,在廟宇發展不斷演變的狀態下,為了擴張與進步,對古蹟保存的觀念並不盛行。

對新世代的筆者而言,也認為廟宇建築的不斷演變是正常的歷史現象。雖然,我也覺得古蹟應該被保留,並且能夠以「當時」的水準與品質去修復,但是要回到哪個時間點一直是我的疑惑。

在台灣古蹟彩繪修復中有兩大理論:「修舊如舊」和「修舊如新」,一為將古蹟修復成當下舊的但完整的狀態,並且加強其結構與防護;另一則為將其外觀修復成嶄新的外表,並予結構加強防蛀等。我認為修舊如新是一件好事。就算穿上新衣般,顏色鮮豔的廟貌,又有時間可以慢慢因歲月的改變而柔化其銳利鮮亮的色彩而曖曖內含光。站在歷史脈絡的角度,古蹟保存固然重要,但若以大多數廟宇必然的文化演進,是會自然地不斷改變或擴張的,這代表著時間的進程、歷史累積的演變。這讓一棟建築不再只是觀賞用,而是代表著每個時間點的里程碑。而且如果所有的古蹟廟宇都只是在修復,那麼新一代廟宇彩繪司阜不就沒有機會將自己的作品呈現在古蹟廟宇裡?古蹟只是不停的將舊的東西修理或復原,卻沒有機會繼續演變,他變成了一個時間靜止的空間,停滯在一個當下社會認為應該被保存的狀態,但一 間還很活躍的廟宇場域中,所有的裝飾彩繪都是不停的暴露在空氣與時間的變化中,是無法被當作一件大型文物在恆溫恆濕的真空玻璃櫃展示,他不是一件古文明逝世的代表。

而豐原慈濟宮是一間既具歷史痕跡,又能涵蓋時間里程碑的廟宇。

(摘自碩士論文《臺灣廟宇故事彩繪的特色與困境—以豐原慈濟宮為例》)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https://sinica.digitalarchives.tw/subject_2172.html,參閱日期:2022/12/24。

豐原慈濟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