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慈濟宮從老弟圖解讀慈濟宮與豐原市街發展過程 文/廖啟宗

豐原慈濟宮

早期數位資料未普及的年代,紙本資料的發行,是記錄政府官方訊息與文告重要依據。如有失誤無法做及時修正,編輯上更加小心可以節省重修之公帑,並能完整做好政令宣導與廣為宣達。喜歡閱覽有關豐原的老地圖,在開始研讀,發現慈濟宮與市街發展,密切的搭配成歷史的另一種呈現,以實例來分享研究心得。

清代對於市街庄園的界線未有明顯標示,葫蘆墩街大約以東西向的大街〈今中正路〉,與橫街〈今富春街〉為主。橫街依葫蘆墩圳東汴形成市集,與墩腳土地公一帶,是最早的商業區。相較之下,大街則是與政治中心岸裡社交通的重要道路。慈濟宮位於此重要地理位置,媽祖神庥廣被往來的廣大信眾。

日本領台後鑑於市面街道設施,要更精緻的規劃,先後實施三次街道改正〈都市計畫〉,改正後街道市容為之一新。更新計劃的起點始於明治41年〈1908年〉,臺灣鐵路縱貫線南北連結完成,豐原驛位於市中心區偏北的新開發區,有道路向西〈今三民路〉、向東〈今中正路〉與更多巷道,相互往來各小區,促進市街的交通順暢與商業繁榮。

大正九年〈1920年〉葫蘆墩街改名豐原,市街改正區域工程以中正路〈大街〉為主,路寬由4—6公尺拓寬為6—9公尺。路兩旁的店家配合政策耗時約一年,部分拆除又重修且逢年歲不順進度緩慢,街道上塵土飛揚與雨後的泥濘難行。這段記載張升三先生在慈濟宮修繕碑上都有提起。可見當年的景象令人難忘。

慈濟宮臨近葫蘆墩圳東汴,景色秀麗更利於民生方面發展,墩腳旁的葫蘆型土堆,是開發初期的漢番交易區,時光的堆疊中成為早期的商業區。大正12年〈1923年〉當局拓寬今富春街〈橫街〉,路面寬由原來2--4公尺拓寬為4--6公尺。街道旁的街屋拆遷偏於東汴圳溝一側,這也成為日後豐原市區圳溝上,有吊腳樓式建築的濫觴。東汴圳溝靠近媽祖廟一側,逐漸形成幾代人的重要記憶點:竹廣市。

大正十三年〈1924年〉媽祖廟修繕告一段落,大正十四年〈1925年〉舉行安座大典,百年來仕紳們殫精竭慮的辛勞奔走,豐原慈濟宮精緻的美好,以更莊嚴的精神,成為豐原人的信仰中心,豐原媽祖信仰圈遠傳四鄰街庄,亦為地方史上的佳話。

此後除某些小事件,如廟東巷因消防上防火巷考量,部分拆除一小區域,也因此毀掉張升三先生精心設計的小公園。又適逢豐原街役所落成,官方希望廟方亦能辦理落成大典,最終因意見上差異大,媽祖廟的落成另擇吉日舉行。

豐原慈濟宮

昭和十年〈1935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清晨,發生了災損嚴重的「關刀山大地震」〈亦稱墩仔腳大地震〉,震災地點遠從新竹到臺中地區。受災最嚴重的除后里、清水、神岡,豐原地區屋舍傾倒許多,慈濟宮媽祖廟也受到輕微的災損。

地震過後,日本政府除了及時努力救助災民,對於受損的街庄分別予以重建修護。根據資料顯示,豐原街更是花費最多的重點城市。此次的街道設計,成為今日豐原街道的芻型。

慈濟宮在地震中,因棟架結構施工確實而相對災損輕微,但面對官方的重建計畫中,百年古剎幾乎毀於一旦。以市區改正圖來看,日本當局希望能拓寬市區南北縱向道路〈信義街,圖紅色塗層部分〉,廟前路口左側的彰化銀行能保留,相對的路寬以拆除慈濟宮稻香殿取代,官方願付高額徵收款,媽祖廟則另外再擇地重建。

面對媽祖宮即將竣工馬上就面對徵收與拆除,地方仕紳再次向台灣總督府陳情,官方重派測量設計,仕紳如廖西東、張升三先生與律師鄭松筠努力奔走,鐮村仕紳林慶通先生率領家族籌資,豐原諸仕紳在廖西東先生的居中協調下,順利的拓寬完成。官方因此認定廟方土地界址,以信義街水溝切齊為址,完整的保留古剎風華。歷經此次有驚無險,豐原鄉親將慈濟宮香火得以延續保留,無不額手稱慶。於是擇定1936年〈昭和十一年〉舉辦慈濟宮落成三獻禮〈此次三獻無醮壇科儀〉。

豐原慈濟宮從大正六年〈1917年〉開始修繕,大正十三年〈1924年〉神明安座典禮,昭和十年〈1936年〉的落成三獻禮,見證了豐原的街道改正〈都市計劃〉,如何將城市帶向更新更美好的未來,穩定有秩序的社會留下豐收的果實,遠離曾經的動盪與驚嚇。這一切都是豐原媽祖慈悲的安排,神庥廣被於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