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慈濟宮浴火重生振翅敖翔 --淺談社口林振芳先生對慈濟宮的貢獻-- 圖文/廖啟宗

豐原慈濟宮

近三百年來,豐原慈濟宮見證了葫蘆墩的興衰,多少仁人志士與英雄豪傑,奉獻畢生所有為求報答媽祖的庇護恩澤。上期簡單介紹吳子光先生的生平事誼,原來葫蘆墩亦是文化搖籃。與芸閣先生同時代,有位年輕人先起於農桑,後興於商賈之間的林振芳先生,更是清朝晚期傳奇的風雲人物,林先生在光緒五年〈1879年〉捐獻八千兩重建慈濟宮,奠定百年來的規模,完美典雅的建築,成就今日的莊嚴輝煌,並為傳統廟宇建築藝術殿堂。

林振芳先生幼名火生,字煦齋、號蘭圃;清道光12年〈1832年〉出生於神岡社口庄,光緒31年〈明治38年,1905年〉辭世,享年74歲 五歲時父親見背,既失怙,舅奪母志,祖母與叔伯撫育成人,九歲入鄉塾,十二歲因農忙而失學。及至成家立業後,徵得家人支持在望寮街〈漢番一大市集〉開設小雜貨店經營商業,經濟寬裕。四年後伯父崑偉逝世,開始秉持家業,一家二百餘口門庭雍睦,人稱「三崑巨族」。

同治元年戴案事起,同治二年〈1863年〉,戴黨進攻岸裡大社,社口首當其衝。林振芳率鄉勇拒戰,直至午後將其擊退。從此戴黨及所部不敢再犯,社口解圍。同治三年,本區諸眾林家族人議推舉林振芳先生為林家族長。時人稱為「林家長」或以其幼名火生暱稱「火家長」或「家長伯」,不只是林家的家族間的精神領袖;他的斷事公正明快,地方糾紛中常為魯仲連,並得到官方認可與器重,化解族群的紛爭促進祥和之氣,義舉無數,為捒東上堡人所敬重。

「家長伯」曾多次捐輸救急,同治六年,彰化知縣賞識,請襄助軍務;同治9年,恩授中書科中書職銜;同治十二年,彰化知縣重修衙署,設興籌局指令林振芳受命辦理栜東堡籌捐事務,「家長伯」成為地方上重要的領袖人物。後參贊軍務,幫助平定施九緞事件,日本來之前任保良局長,署理本區治安維持。明治29年〈1896年〉設保良局於葫蘆墩街聖王廟。

林振芳先生因深感讀聖賢書的重要,為家族中晚輩聘請地方名儒精進於學,長子林伯璿〈號鑄園〉於光緒五年〈1879年〉進取秀才。是年,彰化知縣築八卦山城工及修聖廟,設興修局〈捒東堡局〉,並命林振芳先生辦理,局駐葫蘆墩街。

「家長伯」既受命進駐興修局,且欣逢子林伯璿遊泮,感念同為林家祖先的媽祖林默娘聖德庇佑,看到葫蘆墩街媽祖廟,歷經歲月與戰火摧殘,牆傾屋毀不及避雨。慷慨的捐資八千兩,與地方仕紳或捐款獻地集腋成裘共同完成慈濟宮的改築工程,成就今日的規模。

從史料與傳統建築上探討,早期慈濟宮廟宇坐向是「坐北朝南」,不同於今日之「坐南朝北」。改坐向的原因在史籍與其他參考資料中,沒有確定的解答。若以時間序列討論,改變的時間可能是落在光緒五年〈1879年〉的重建,故現今所看到的主體建築,應是光緒年初期的作品。今日,慈濟宮的規模與格局大多底定於此時。

豐原慈濟宮在清朝時期,屬於地方信仰中心,以當時人口與城市規模,葫蘆墩街是捒東上堡近山區的街市,位於水利灌溉溝葫蘆墩圳上游的小城市。光緒中葉法國擾台,清廷深感資源開發的重要,將巡檢衙門由望寮街遷來,葫蘆墩街的關鍵位置受到重視,市況的發展逐漸興起,奠定日後豐原市區的繁榮基石。

林振芳先生重築葫蘆墩慈濟宮廟,並將廟宇坐向為坐南朝北,高瞻遠矚的視野值得我們來探討,個人觀點如下:

1.「家長伯」因署理興修局〈捒東堡局〉的需求,在葫蘆墩街需設立辦事連絡處。又以其長子林伯璿遊泮,感念媽祖聖德照耀,且媽祖為神蹟顯赫的林姓女祖輩典範,為長輩修廟更是造福地方信眾,安定民心的重點方法。

2.從行政區的重要性來看,開墾初期以岸裡大社為主的「岸裡九社」,市街繁榮重心在經歷戰火洗禮後,發展重心逐漸東移至葫蘆墩街,此時溝通兩地的道路,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軸線〈大約是豐原中正路〉。更改了原坐向,能更彰顯慈濟宮的恢弘氣勢,方便香客前來參香禮拜。林振芳先生在重築時眼光獨到,在傳統建築中異於傳統,成為當時少數的特例,為造福地方百年興盛之基石。

慈濟宮改築完成,「家長伯」派人管理日常事務,至乙未日本領台時,全力保護廟宇的莊嚴。老人家於1905年辭世,他的後代在日治時代張麗俊先生任修繕大總理時,全心全力配合恢復廟宇往日的莊嚴。

林振芳先生畢其一生的成就,無私的奉獻給媽祖信仰〈光緒十四年改築另一座媽祖廟〉。以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地方終能在混亂的年代,得到較平安的生活。他居住的宅第「大夫第」成本區重要古蹟。他招待賓客所用的糕點,為日後太陽餅的濫觴,也帶動豐原糕餅產業的興旺。

經由媽祖慈悲與因緣,林振芳先生與豐原慈濟宮的連結,成就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