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習手繪地圖歷程
林清習,石岡庄人,民國三十八年出生,為后里鄉七星國小老師退休【圖1】,是一位超級的<地圖迷>,其曾用了數十年的光陰,把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與現今街道地圖結合互相堆疊,並以手工一筆一筆重新繪製,把古今地圖可用在同一張圖面上呈現,並可相互比對,很清楚就可以看出因時代的變化狀況,而其在繪製的過程中,不僅費時費力,每天幾乎耗費十幾個小時以上,可說是<無冥無日>,其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曾被人說笑說是"吃飽太閒沒事做",還說畫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不就是一張地圖!但林清習老師卻憑著一股熱誠,要用手繪的古今歷史地圖,來傳遞豐原的歷史文化,因此不得不對林老師的堅強毅力敬佩不已!
林清習老師說,當年還在求學時期,就曾經把一冊枯燥無味的地圖學書本,連續看了好多遍,且越看越有趣,或許是因此讓自己對地圖有一份深切情感,而對手繪古今地圖奠下了深厚的根基。在繪製古地圖時,除了需要注意圖的比例之外,還需關注其經緯度、定位目標,不得有稍微偏差,還有一些古地圖,因年代久遠字跡早已模糊不清,甚至已不見了,更有些路徑因為太窄小而地圖上標示不明,還得自己親臨現場對照一番,甚至還要訪談居住於附近的耆老或地方頭人,才能清楚確定真正位置狀況。
林清習老師家中牆面上,掛滿了好幾幅其精心手繪超大型地圖【圖2】 ,其比例尺為三千一百二十五分之一,而通常的比例是十萬分之一,長與寬大約是兩百公分
,可知其對手繪地圖有多<瘋狂>並堅持。林清習老師的這些手繪古今地圖,所繪畫的範圍,當然不只有豐原地區,而是更廣汎的台中縣、市、南投..等處,這不僅留予後人可從圖中知晰豐原的歷史故事,亦可從中比對古今豐原不同時期,周遭曾經的重要文化資源。
一.葫蘆墩街歷史地圖說明:【圖3】
本地圖所繪製比例為五千分之一,所包範圍約以今豐原火車站(七分車站)為中心,東方約為今圓環北路至圓環東路;南方約為今圓環東路;西方約為今三豐路、市前街;北方約為今圓環北路。其中所標示及敘述的文化元素,概有:水圳、老地名、廟宇、五分車路、學校、市街名稱…等。本圖筆者約以豐原車站為中心,以十字分法,區分為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方位,來標示以上的名稱。
•東北側:製麻會社、清代西汴幹線、清代八寶圳【圖4】、七分車站(1908.4.18后里葫蘆墩通車)、十八靈魂洞、十八王公廟、大湳庄、翁仔社庄、上南坑庄、清代豐勢路、清代北陽路…等。
•東南側:豐原神社、下南坑庄、古南陽路…等。
•西南側:原五分車路、貯木池、原彰化銀行、葫蘆墩三角點、清代直街、清代橫街、清代東汴幹線、清代西汴幹線、原八寶圳…等。
•西北側:清代三山國王廟、清代開漳聖王廟【圖5】、魏氏宗祠【圖6】、葫蘆墩公學校、大湳庄、清代東汴幹線、清代西汴幹線、下埤幹線、清代軟埤溪、清代三豐路…等。
二.上南坑庄、翁仔社庄歷史地圖說明:【圖7】
本圖所繪製的比例圖為六千二百五十分之一,所包含範圍概以翁仔社庄的八仙山森林鐵道的翁子站為中心,東側約至豐陽國前中富陽路附近;南側約至北陽路;西側約圓環東路、角潭路;北側約至國道四號以南。亦如同前圖以十字分法來區分四方位,來標示各處名稱。
•東北側:朴子庄、翁仔社庄、翁仔社、舊山線縱貫線鐵道、往潭子糖廠運蔗鐵道、清代食水嵙溪、八寶圳、井仔腳、清代豐勢路八仙山森林鐵道(1924年8月7日~1959年8月7日)、半張站、翁子站【圖8】、翁子國小【圖9】。
•東南側:上南坑庄、清代八寶圳、清代水源路、清代上南坑路、牛稠坑支線、臺中第一中學翁子分部(1954.2~1970.6)。
•西南側:上南坑庄、清代水源路、清代北陽路、考柃腳、煙草指導所【圖10】、八寶圳。
•西北側:朴子庄、大湳庄、清代朴子庄街、翁仔社庄、永豐原【圖11】、清代食水嵙溪、下埤分線故道、葫蘆墩圳、頂角潭、新山線。